在仁怀市姜家寨社区,郑朋飞家的灯光,是深夜巷弄里一抹温暖的守望。透过窗户,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生活画卷:爷爷戴着老花镜,指尖划过账本,认真核对着菜价;奶奶哼着小曲,手脚麻利地将家收拾得窗明几净;爸爸郑朋飞在电脑前专注地修改着设计图纸;妈妈安雪轻手轻脚地为家人端来温热的牛奶;两个孩子则趴在茶几上,用收集来的彩纸边角料和旧玩具零件,全神贯注地搭建他们想象中的“太空站”……这平凡而温馨的日常,正是郑朋飞一家二十年如一日,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崇尚科学”的家风融入血脉,用爱与责任书写新时代家庭文明的温暖注脚。
爱国守法:红色家风浸润心田,诚信担当融入日常
——家庭传承的“红色课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郑朋飞不仅在工作中践行初心,更将红色信仰带回家中。他常对孩子们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不仅是口头禅,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内部会定期组织“小小故事会”,由爷爷奶奶讲述过去艰苦奋斗的故事,爸爸妈妈分享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成就,让孩子们在家庭氛围中理解国家与个人的紧密联系。
——爷爷的“诚信秤杆”:爷爷在菜市场的摊位,是孩子们最早的“社会课堂”。他坚守的“三不”原则(不缺斤短两、不售伪劣品、不哄抬物价),是刻在秤杆上的家规,更是刻在孩子们心中的诚信丰碑。郑朋飞夫妻会特意带孩子们去爷爷摊位“见习”,看爷爷如何公平交易、热情待客,零投诉的口碑成为最生动的诚信教材。孩子们甚至会自豪地向小伙伴介绍:“我爷爷的秤最准!”
——奶奶的“社区情怀”:奶奶是社区公认的“热心肠”,她的身影是邻里和谐的象征。在家中,奶奶也常与家人分享调解邻里矛盾的心得,教导孩子们“和为贵”的道理。 每当奶奶要去分发反诈宣传单或打扫楼道,孩子们常常争着当“小助手”,这不仅是助人,更是在家庭引导下,将社会责任感从小根植于心。由此家庭内部还达成了共识:守法不仅是底线,更是融入社区、服务他人的行动自觉。
爱岗敬业:夫妻携手并肩,事业家庭协奏共鸣
郑朋飞(左)查看图纸设计
——郑朋飞的“匠心深耕”:在技开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郑朋飞是技术骨干。岗位调整后,他迅速投入新角色,聚焦设计管理与科技创新,为公司建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申报重要创新平台贡献智慧。家中书房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那是他精益求精的见证。孩子们知道,爸爸的电脑里装着“让瓶子更漂亮、更实用”的秘密。
——安雪的“后方砥柱”:妻子安雪同样在岗位上表现优异,荣获“巾帼建功立业先进”等荣誉。他们夫妻深谙“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形成了默契的“家庭支援体系”。当郑朋飞加班赶项目时,安雪总是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务,辅导孩子作业,确保后方稳固。 而当安雪需要出差时,郑朋飞则立刻“补位”,与母亲配合无间,照料孩子饮食起居,细致到记住孩子第二天的课程表和体育课要带的装备。他们的手机备忘录里,除了工作事项,更多的是孩子的喜好、父母的体检日期、家庭采购清单。
——“互相托底”的日常:夫妻二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表现突出,获得的“优秀员工”“先进个人”“巾帼建功立业先进”等荣誉称号是他们敬业精神的勋章,而家庭内部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则是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坚实后盾。 疲惫时的一句问候,成功时的一个拥抱,困难时的一个眼神,都让“爱岗敬业”充满了家庭的温度。
尊老爱幼:三代同堂情意浓,孝亲爱幼暖意融
郑朋飞一家
——“老宝贝”的贴心守护:在郑朋飞家中,孩子爷爷经营摊位补贴家用,奶奶则是全职的“后勤部长”和“育儿专家”。郑朋飞夫妻对父母的感恩体现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每年雷打不动的全面体检,换季时早早备好的舒适新衣,留意父母爱吃的菜肴并时常下厨。 饭桌上,最好的菜总是自然地转到老人面前;闲暇时,夫妻俩会陪着父母散步、聊聊家常。
——亲情间的温馨互动:奶奶是两孙子最依赖的“故事大王”和“游戏玩伴”。小孙子那句“爷爷您吃饭了吗?”的视频问候,是祖孙情深最朴素的表达。 爷爷收摊回家,口袋里常揣着给孙子留的“惊喜”——可能是一个漂亮的水果,也可能是一块小点心。大儿子在父亲节手绘的“爸爸是超人”海报,不仅画出了对爸爸工作的理解,更画出了对爸爸如山父爱的依恋。 孩子们对长辈的亲近与关心,是良好家风最自然的传承。
——父母的言传身教:郑朋飞夫妇深知,尊老爱幼是做出来的。他们以身作则,对父母说话温和有礼,遇事商量;对孩子则耐心引导,鼓励表达。 他们教导孩子分享,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教导孩子感恩,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拿拖鞋。这种双向的爱,在三代人间流淌,构成了家庭最温暖的底色。
勤俭持家:点滴积累显智慧,绿色生活成习惯
——餐桌上的“光盘行动”:“光盘小卫士集合!”是郑家餐桌的响亮口号。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深入骨髓的习惯。 孩子们以吃光自己碗里的饭菜为荣,大人更是以身作则,深入践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变废为宝的“家庭创意”:郑家的“勤俭”充满智慧与乐趣。孩子们的旧玩具车、用过的彩纸、包装盒,在全家人的巧思下焕发新生,成为孩子们搭建“太空站”“城堡”的宝贵“建材”。这不仅是节约,更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珍惜资源意识的亲子活动。 妈妈安雪会教孩子用旧衣物制作布艺玩偶,爸爸郑朋飞则擅长用废弃材料制作简易的科学小模型。
——环保从娃娃抓起:玄关处整齐摆放的分类垃圾桶,是家庭的“环保哨所”。连三岁的小儿子都能在家人引导下,准确地将废纸投入“可回收”,果皮投入“厨余”。 洗脸水用来冲厕所,淘米水用来浇花,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这些细节已成为全家无需提醒的自觉。郑朋飞常对孩子们说:“节约不是小气,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对地球妈妈的关爱。”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勤俭持家美德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生动实践。
崇尚科学:求知探索氛围浓,美德教育润无声
——家庭“知识充电站”:图书馆是郑家周末的常驻地。夫妻二人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精心挑选读物:给长子的是图文并茂的科普绘本、趣味实验书;给次子的是色彩鲜艳的认知卡片、启蒙故事。 家中也设有小小的“读书角”,晚饭后或睡前,亲子共读是固定的温馨时光。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精心呵护,“为什么”总能得到父母认真或启发式的解答。
——“小课堂”搬进生活:科学精神不仅来自书本,更源于生活实践。一次亲友聚会上,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讲解垃圾分类,正是家庭日常科普教育的成果展现,引得家长纷纷鼓掌。 此外,郑朋飞会利用修理家电的机会给孩子讲解简单原理,安雪则在烹饪时引导孩子观察食物变化,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求知精神。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崇尚科学”也意味着追求真善美。家庭内部极其重视诚实守信这一基本美德。 孩子犯错,父母鼓励大胆承认,重在引导改正而非责罚;父母对孩子的承诺,无论大小,必定兑现。“说到做到”是家庭信任的基石。 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是他们的“责任田”。
暮色四合,姜家寨社区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郑朋飞家的那盏灯,依然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厨房里飘散的饭香,是奶奶和安雪爱的味道;客厅里祖孙三代的笑语欢声,是亲情最动人的旋律;书桌上被风吹动的设计图纸,承载着郑朋飞对事业的追求……这盏灯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爷爷端平的秤杆,称量的是诚信与良心;奶奶忙碌的背影,书写的是奉献与热忱;爸爸深夜的伏案,诠释的是责任与担当;妈妈温热的牛奶,传递的是关爱与支持;孩子们搭建“太空站”的专注,孕育的是梦想与未来。
一审:任旭 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