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傩城的城门楼上远眺,两旁青山如黛,山间民居独特,乡村产业基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房前屋后,迎来游人如织。谁曾想,位于S207省道旁的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曾是一个极度贫困的传统村落,全村共辖8个村民组,现有646户2290人,仡佬族占了70%,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350人。在贵州茅台集团十年倾情帮扶下,文家坝村旧貌换新颜。
乡村产业帮扶 鼓足群众“钱袋子”
“前几年我在外做木工活,因身患疾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难,茅台集团帮助村里建起养蜂基地后,我在基地上学到了养蜂技术,我的生活才出现了新的希望。”盛方勤说。自从加入大磏镇文家坝村养蜂专业合作社后,盛方勤愁容改笑颜,在合作社的养蜂基地上管理蜜蜂,每月工资5000元,自己还养了100多桶蜜蜂,年收入10万元左右,去年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轿车,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
和盛方勤一样得益于茅台帮扶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的还有郑传俊和吴利华夫妇,他们家的三层小楼被改造成集餐饮和民宿为一体的印象乡村农庄,郑传俊负责打理房前屋后,吴利华负责做农家菜,主要迎接来自重庆的避暑游客。郑传俊笑着说:“十年前四处奔波,想家难回,想不到现在可以在家门口赚钱,感觉很幸福。”
“帮扶帮智,助农增收,是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茅台集团驻文家坝村第一书记何枰燏介绍,2017年前后,贵州茅台集团先后投资4000万元用于整治村容村貌、改造民宿108家、兴建仡杉印象假日酒店一家,民宿收入归群众,酒店盈利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茅台集团出资48.2万元,立足资源禀赋,盘活闲置土地,提供养蜂技术和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发展养蜂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2023年年产蜂蜜4300斤,销售收入56.3万元,利润26.4万元。2023年至2025年,在茅台集团的持续帮助下,文家坝村继续加大蜜蜂养殖技术投入力度,引入数字化蜂箱,扩大养殖规模,加强延伸产品研发和生产。现与贵州汁力源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蜂蜜刺梨饮(酒伴侣)。在养蜂产业的辐射下,引进库迪咖啡投资道真,为蜂蜜销售拓宽渠道,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贵州茅台集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帮扶计划,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发展的新路子,鼓足了群众“钱袋子”,做靓了乡村振兴成绩单。
基层治理帮扶 打通自治“新路子”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文家坝村和合苑议事广场,设施齐全、小径整洁、花木清香,村民自己的大小事务都在这里同商量、共解决。逢年过节,村里的文娱活动也在这里开展,村民聚在一起联欢,共享欢乐时光和幸福生活。村民雷坤亮说:“茅台集团帮我们修建起和合苑议事广场后,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坝坝会’解决群众事的场所,还为本地村民和外来游客打造出了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家都很爱惜这个广场。”
除了和合苑议事广场是茅台帮扶建立的“村民自治”的典范外,还有文家坝村福源移民安置点,小区道路干净,路灯整齐排列,车辆停放有序,小区内的“民事堂”宽敞明亮。移民搬迁至此的村民梁正前说:“搬进来的前几年,小区道路泥泞难走、车辆随意停放、夜晚没有路灯、邻里矛盾频发。后来茅台集团出资帮助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民事堂’,大家有事也都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红白喜事也有了固定的场所。”
贵州茅台集团出资帮助文家坝村修建和合苑议事广场,为福源移民安置点修道路、安路灯、修建“民事堂”等惠民利民基础设施。同时充分发挥“党建+村管事”作用,走出了基层自治“新路子”,茅台集团在这里用真情勾勒出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教育医疗帮扶 用力拔除“穷根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茅台集团帮扶文家坝村教育的真实写照。文家坝村的村小合并到大磏小学后,村小师生也整体合并过去,茅台集团帮扶的教育资金也随之投入到大磏小学。
“每学期开学,孩子们领取到新的书包和文具后都很开心,学习也很认真。茅台集团帮助困难家庭减轻了开支,家长们对来自茅台集团的帮扶表示深深的感谢。我坚信真情的帮扶定会拔除‘穷根子’,让孩子们真正行稳致远。”大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袁姣说。
教育帮扶改变陈旧思想,医疗帮扶带来群众健康。走进文家坝村卫生室,村医程丽霞正在清点茅台帮扶采购的药品,整齐地摆放在药品柜上。程丽霞说:“以前我们这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是很齐全,有一些病症不能就地解决,村民看病就医很不方便,现在茅台集团出资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也为村民节省了开支。”
据了解,贵州茅台集团帮扶文家坝村以来,共投入100余万元帮助学生购买校服、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为文家坝村卫生室增添医疗设备、改造办公场所、购买医疗耗材等。在帮助群众拔除“穷根子”和帮助群众拥有“好身体”上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
自2015年贵州茅台集团帮扶文家坝村以来,先后派曾祥虎、腾宪灵、何枰燏到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一对一驻村帮扶,共投资4000多万元帮助该村解决乡村产业、基层治理、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该村群众增收致富,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一审: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