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孝”文化,深植于茅台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茅台前身成义烧房创始人华联辉“为母酿酒”起,茅台人始终践行“慈孝之德”,彰显“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核心价值观。为深入挖掘并传承这一文化精髓,我们特别推出【思源传孝】专栏,以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展现茅台人如何将孝老爱亲之精神融入生活与事业。
蒋德云,48岁,茅台酒股份公司制曲二车间5班班长,邻里间口口相传的孝老爱亲模范,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家里人都亲切地叫她“二妹”。
蒋德云的家中有三个老物件——一口盆子、一把梳子、一个勺子,它们被蒋德云形象地称为“三子”。自从1999年嫁入婆家后,蒋德云就与这“三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五年了,一直舍不得扔,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一家人太多美好的回忆。”这些老物件一直见证着蒋德云照顾婆婆的日常,也成了蒋德云孝老爱亲的生动写照。
盆子里的温情
“妈,水不烫了,我给您洗脚。”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蒋德云总会端着一个盛满温水的盆子到婆婆跟前,给婆婆洗脚,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前,蒋德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忐忑,踏进了这个陌生的家庭。从那时起,她便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一份重担,而每晚为年迈多病的婆婆洗脚,成了她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
盆子虽小,却承载着蒋德云对婆家无尽的孝心与关爱。蒋德云丈夫的奶奶瘫痪在床多年,大小便不能自理,时常会弄脏衣物和床单,蒋德云都会用这个盆子打来热水,细心地将它们搓洗干净,从没有一句怨言,“再脏,见水为净,洗好了就干净了。”蒋德云笑着说道。
奶奶临终那天,拉着蒋德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她一直念着:“二妹啊,你对我太好,你一辈子都要过得好好的,我才放心……”听到这些话,蒋德云的眼睛一下子模糊了,“那一瞬间,照顾老人的所有辛苦,化作一股深情在我内心激荡,让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岁月如梭,那口盆子的边缘被磨得光滑圆润,底部更是因年深日久而略显凹陷。蒋德云看着这个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伙计”,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虽然婆婆一直舍不得换这口盆,但是时候让它休息了。”
就这样,一口新的木盆走进了这个家,它比老木盆更加结实、美观,而让蒋德云欣慰的是,这份孝心传承,并没有因为木盆的更换而中断。
如今,蒋德云的小儿子主动承担起了为奶奶洗脚的任务。他的手法虽然生疏,但也用心学着妈妈的样子轻柔地搓洗着奶奶的双脚,仿佛是在延续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温情。奶奶看着孙子低头为自己洗脚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与感动。
梳子里的爱意
“二妹啊,你这梳子一梳,我感觉整个人都精神多了。”看着镜子里面容光焕发的自己,蒋德云的婆婆满脸笑意。
2000年,蒋德云的婆婆不慎摔倒,手骨断裂,生活起居顿时变得困难重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蒋德云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当她看到婆婆拿起梳子,却因抬臂困难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时,她欣然接过婆婆手中的梳子,轻轻地为她梳理起头发,“那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妈受苦。”蒋德云回忆道。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对这家人手下留情。几年后,婆婆又患上了脑梗,手脚变得更加麻木,连基本的自理都变得困难重重。面对婆婆的病情,蒋德云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照顾婆婆的决心。在每次为婆婆梳头时,婆婆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那是一种被关爱、被呵护的幸福感。
后来,为了不让蒋德云太累,婆婆决定把头发剪短。虽然剪去了长发,却剪不断蒋德云对婆婆的一片孝心。“妈,您别担心,现在头发短了,梳起来轻松。”蒋德云总是这样安慰婆婆。
如今,蒋德云为婆婆梳头的动作已经变得熟练而自然。虽然只是简单的梳一梳,但每一次梳理,都像是在为婆婆的心灵拂去尘埃,带来些许安宁与慰藉。这一梳,就是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的时光,足以让青丝染上白霜,也让蒋德云的孝心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闪耀。“她呀,比我亲闺女还亲。”尽管岁月在婆婆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她话语里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满足与幸福却那么清晰,让人深刻感受到,孝顺的力量足以温暖人心,抵御岁月的风霜。
勺子里的关怀
蒋德云的家里有一把因年代久远变得略显斑驳的勺子,这把勺子对于蒋德云一家来说,意义非凡,“记得刚嫁过来那会儿,婆婆就从柜子里拿出这把勺子,说是当年公公外出归来送给她的第一份礼物。”
这把勺子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坚固如初。在婆婆的记忆里,这把看似普通的勺子,不仅承载着她与丈夫的爱情,更是她用来照顾年迈婆婆的“传家宝”。
自从嫁入这个家后,蒋德云的生活从此便与这把勺子紧密相连。
“妈,尝尝这个粥,我特意多熬了一会儿,应该很软了。”蒋德云边说边将一勺粥递到婆婆嘴边。婆婆尝了一口,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可以的,刚好合适!”
每当营养汤炖制好时,蒋德云总是会盛好一碗,放在婆婆的桌前;每当婆婆生病时,蒋德云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一口一口地给婆婆喂饭……在这二十五年中,这把勺子,成了连接婆媳情感的纽带,传递着无尽的关怀。
“有时候,婆婆胃口不好,我就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蒋德云笑着说,“只要她能吃得开心,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蒋德云时常凌晨三点就起床做家务,四点半出门上班,下班回到家,顾不上工作的劳累又马不停蹄出门买菜。为了能够让老人身体健康,她在饮食上总是想方设法地均衡营养、变换口味。这把勺子,不仅见证了蒋德云对婆家的悉心照料,更承载了一种爱的传承。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婆婆一样,把这把勺子传给我的儿媳妇。”蒋德云深知,这把勺子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
蒋德云不仅是家人心中的“铁娘子”,更是同事眼中的“热心肠”。作为班长,她不仅带领班组员工坚守传统工艺,认认真真制好每一块大曲,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照耀着他人。看见员工遗落的脏衣物,她会拿回家洗干净,再带回班组给员工;看见员工在酷暑里汗流浃背,她会在家里熬制绿豆汤或冰凉粉,为员工解暑清凉;看见员工心情低落,她会充当知心姐姐,细心耐心地倾听,并给予安慰…… 在蒋德云“以心换心”的感化下,班组员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孝老爱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蒋德云,一个如水一般的女子,柔和且坚强,她用平淡的真情和默默的坚持,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大爱故事,无声地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那些历久弥新的老物件一样,即使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都能继续发挥余热,不轻易言退。”站在职业生涯的尾声,回望过去几十年的风雨兼程,蒋德云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编辑:孟宪鑫 何雪沙
责编: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编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