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文章作者: 李姿
赤水河畔 暑气正酣
漫山红浪翻涌
沉甸甸的穗头俯首亲吻大地
这抹红
是茅台酒的生命起点
更是茅台人攥在掌心的“芯片”
时光回溯到1999年
涂佑能团队潜心十载 不懈求索
于2008年育出“红缨子”
至此
茅台有了“芯”的底气
开启了与“种”相伴的笃行之路
走进茅台红缨子公司的种质资源库
408份地方高粱种质、188份异地资源
整齐码放
储存室的温度计像个“哨兵”
紧盯着5℃至15℃的刻度
这些被妥善保存的种源
既是育种人的坚实铠甲
更是“种”的血脉得以延续的根基
对每粒“种”的珍视
藏在毫厘必较的标准里
种植时
窝距必须保持0.8~1尺、行距2尺以上
3~4片叶龄时,必须及时匀苗
每窝留2-3苗
晾晒时,厚度必须保持5~8厘米
储存的地方必须隔绝潮湿、做好防护
除杂时,要剔除所有“异类”
……
仁怀茅坝镇的育种户禹恩德
把这样的制种标准深深烙进脑海
甚至更“较真”
“要把穗子剪下来晒两天再进行脱粒,
不然会影响出芽率。”
阳光在高粱堆上跳荡
照亮了他脸上漾开的喜悦
64岁的陈美林
额角的皱纹里嵌着大半辈子的田垄印记
这个平日里不善言辞的老人
提起那小小的高粱种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公司免费发种子、有机肥,
技术员手把手教,当粮农,踏实!”
为了让农户顺利育好这粒“种”
茅台红缨子公司全链条支持
让农户愿种、敢种、能种、会种
这份贴着泥土的关怀
为每粒“种”都裹上了暖意
实验室里
发芽率检测是“种”的质量通行证
茅台红缨子公司质量管理员杨沐
正专注地给种子做“体检”
随机取样、恒温光照培养
每日记录萌发变化,再精确计算发芽率
确保每批种子都以最佳状态奔向田野
让农户播下的都是“放心种”
田埂之上
杂交选育是延续“种”的生命密码
烈日炙烤着大地
茅台红缨子公司科研员张帅蹲守在育种基地
将每株高粱套上纸袋
“扬花期花粉最活跃,
正午前必须完成授粉。”
他指尖抚过籽粒
目光中充满期待
去雄授粉的关键工作
就在这充满生机的田野间悄然进行
“种”的力量
最终要写进农户的笑容里
育种户徐少勇的账本
记录着他与高粱种子的不解之缘:
“2011年种玉米,
亩产才几百块;
改种高粱后,
收入翻了十几倍!”
与高粱种子结缘后
徐少勇的生活
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里盖新房的,娶媳妇的,
十有八九都靠这‘红杆杆’。”
一粒红缨子
串起家乡美、乡亲富、
产业兴的好光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科研人员从未止步于此
而是带着对“种”的执着
在试验田里千百次筛选
在实验室中反复打磨
这份不懈的追求
即将迎来新的里程碑
——“红缨子519”新品种
将于8月4日正式发布
这不仅是对万千粮农的深情致敬
更承载着一代代科研者的坚守与创新
从红缨子刺破泥土的第一抹新绿
到基酒在陶坛里完成的岁月蜕变
从科研人员笔记本上的杂交公式
到农户粮仓里堆成山的红高粱
茅台把责任种进土地
把担当酿进时光
这粒“种”
早已超越作物本身
成为牵动一方发展
承载万千期盼的希望
一审:张映芳 何雪沙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